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淮阴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9年10月15日 15:33  来源:   作者:

淮阴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学校内涵提升、科学发展,加快大学建设步伐,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十二五以来,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内涵建设,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学校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协同共建多方开启

全面推进校政、校企、校所、校校等合作共建,与中兴公司共建淮工中兴学院,被列入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与台湾中华大学等3所台湾高校、在淮台企共建全国首家台商学院;与省食药局、上海康德莱公司共建省介入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与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淮工分中心;与省交通厅共建车辆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省社科院共建苏北发展研究院;与市工商联共建淮商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开展全面对口支持与合作,学校办学资源进一步丰富。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2所大学或机构举办合作办学项目,与2所大学开展校际交流学分互认项目,与8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有70多名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42名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

         2.办学层次实现跃升

获批服务国家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新增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3个,并以优异成绩通过省考核验收;实施学科特区建设工程,遴选特区学科7个,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建设体系。有在校研究生84人,联合培养研究生88人,有研究生导师71人,企业研究生导师37人,兼职研究生导师77人;获批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4个,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个,数量位居全国63特需项目高校之首。连续四年获评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

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新增本科专业19个,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省试点专业10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4个及重点专业2个,新增省品牌专业3个,省精品、重点教材11部。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新增省级实践教学平台6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建成可视化教学服务平台和标准化考场。成立翔宇学院,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1940余人次,实现了挑战杯等全国竞赛奖的突破,考取研究生1150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4.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以我校为主要支撑单位的淮安市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8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级项目114项,校企合作项目65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额9917万元。发表论文6856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的论文1164篇,CSSCI源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692篇;出版专著47部;获批专利42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4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学校获评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省科协先进单位、省高校科协先进单位等称号。

         5.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引、育、调、停,努力提升师资队伍博士化、国际化、产业化、团队化水平。共引进教师146人,柔性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37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891人,其中博士228人,高级职称417人,其中正高职称99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9.4%140%25.6%70.7%;获批省“333工程等各类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5人次;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教学名师1人。

         6.和谐校园建设持续推进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累计投入资金3.34亿元用于教学与科研建设,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7012万元,比十一五末增长33%;新建学生宿舍楼2幢,完成学生宿舍空调安装与宿舍楼、图书馆改造等多项校园建设工程,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青教公寓、人才公寓建设有序推进。内部管理不断加强,制定发布《淮阴工学院章程》,推进制度优化工作,完成院系和机构设置调整。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凝炼确定明德尚学、自强不息淮工精神,确定《辉煌》为校歌;成功承办全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决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重大活动,学校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学校获评省文明单位、省和谐校园、省平安校园,校党委获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称号。

回顾总结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基本经验: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学校事业发展的始终,极力在解放思想中抓住机遇,在更新观念中拓展思路,主动作为,抢占先机,赢得事业发展的主动权。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凝心聚力。始终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为主体,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积极践行淮工精神,精诚团结,群策群力,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促进学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必须坚持服务地方,打造特色。始终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以需求为导向,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服务,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坚持开放办学,协同发展。始终把加强对外合作、开展协同共建作为学校汇聚优质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为学校发展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注入更强的发展活力。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未来5年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为我校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正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加速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省市正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加速突破,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发展。这就要求我校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从高等教育总体发展看,国家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分类发展、办出特色,积极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统筹配置全省高等教育资源,支持苏北地区高校发展,推动创建淮安大学等。这就要求我校抓住机遇、明确定位、找准目标,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加快推进发展。

从我校自身发展现状看,十二五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在硕士点建设等方面已经位于同类院校的前列,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需要进一步彰显,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学科架构难以支撑升格大学需要,省级重点学科偏少,学科建设水平还不高,学科特色需要进一步彰显;三是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缺乏,教师队伍博士化率和国际化程度较低;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总体实力不强,高层次项目、高级别获奖、高水平成果较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率低;五是现有办学条件与大学设置的基准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六是综合改革推进力度不大,学校管理体制机制与大学建设还不够适应,管理服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意识、服务效能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二级学院办学活力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当前,全省同类高校之间的竞争又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我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加速实现硕士授予单位获取、硕士学位点拓展、国家级成果与奖励获得等方面的突破,为学校跨越发展夯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注重面向区域、面向行业,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目标

瞄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师资队伍结构更为合理,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彰显,校园整体环境更加和谐,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获批硕士单位。有效整合办学资源,学科布局更加优化,学科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学科方向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相对稳定,在10个一级主干学科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力争获批硕士授予单位。

——达到大学条件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校硕士点达10个以上,在校研究生规模力争达到1000人;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博士化、国际化率大幅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突破,同时扎实推进其他指标建设,达到大学设置条件。

——建设乐业校园。扶困助学体系更加完备,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教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郁,学生勤奋学习,教师勤于学术,职工勤勉工作,师生员工的归属感、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实现同类领先。办学定位更加明晰,发展路径更加明确,办学特色更加彰显,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内涵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在省内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综合实力排名提高80100位。

(三)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主要指标

目标(值)

硕士单位

1.主干学科门类(个)

3

2.省重点学科(个)

5

3.国家级科研平台(个)

1

4.国家级科技奖(项)

1

5.国家级科研项目(项)

300

6.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个)

6

7.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智库)(个)

12

8.省级教学、科技创新团队(个)

56

9.省部级科技奖(项)

20

10.省部级科研项目(项)

500

11.科研经费(元)

3.54亿

12.发明专利数(项)

400

13.三大检索论文(篇)

1500

14.CSSCI源刊论文(篇)

300

15.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

60%

16.“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60%

大学条件

17.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规模(人)

20000

18.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人)

7001000

19.留学生规模(人)

300

20.继续教育规模(人)

10000

21.硕士学位点(个)

10

22.国家级教学平台(个)

12

2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1

24.专业认证与评估(个)

10

25.国家在线开放课程(门)

5

26.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5

27.省级以上重点教材(部)

20

28.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

3%

29.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人次)

5000

30.国家级人才计划(人)

1

31.省级人才项目(人)

15

32.专任教师博士研究生率

60%

33.正教授职务专任教师数(人)

150

34.境外学习经历(1年以上)的教师比例

20%

35.聘用外籍(境外)教师比例

2%

36.教师海外培训基地(个)

3

37.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

20

乐业校园

38.完成北京路校区改造(㎡)

50000

39.校舍(㎡)

40000

40.青教公寓、人才公寓

建成

41.教职工收入

稳步提高

42.扶困助学覆盖率

100%

43.毕业生就业率

96%

44.师生对学校满意度

95%

45.省文明校园

保持

同类领先

46.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率先突破

47.国家级平台总数

同类领先

48.协同共建平台(个)

20

49.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数量

同类领先

50.学校综合实力排名(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

提高80100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拓展深化协同共建工作

坚持人才培养为中心,服务需求为导向,推进双十协同计划,充分发挥协同共建体制机制优势,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为学校发展汇聚更多办学资源,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

健全协同共建体系。加强协同共建系统设计和统筹推进,建立动态调整、汰陈出新机制,进一步催化办学活力。在做好校级层面共建工作基础上,推动各二级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据专业特点、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质性协同共建,构建校、院两级共建网络。

巩固协同共建成果。落实现有共建平台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细化合作项目,提升合作实效。加快台商学院建设步伐,打造江苏台商学院,彰显品牌效应。推进淮工中兴学院建设,完成校区基本建设,实现学生入驻培养。发挥淮商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引领、带动和指导作用。深化与淮安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合作,建成农垦学院。加强苏北发展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新型高校智库。

拓展协同共建领域。主动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积极寻求高端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转型升级,有针对性地拓展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的战略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建设1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3个省级实验室等平台;继续推进与南京工业大学的对口合作。在国内十大协同基础上,积极拓展海外协同共建,构建海外十大协同

 

专栏1  协同共建拓展提升工程

坚持汰陈出新,积极拓展共建领域,构建双十协同。加快中兴学院建设进度,顺利完成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任务。按照九个一工作路径,把台商学院打造为江苏台商学院,建成国家级两岸大学生交流基地、国家级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按照三方协同、五方共建的思路,把苏北发展研究院建成省内同类高校首家省级智库。

(二)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翔宇英才计划,推进引、育、调、停,实现教师队伍博士化率和国际化率翻番、省级人才项目翻番,力争国家级人才项目实现突破。

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需要,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校内优秀人才选拔培育工作。依托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省“333工程”、省“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努力使高层次人才数量有较大突破,力争获批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以上、省级人才项目15人以上。扎实推进教师“四化”工程,完善校聘教授和副教授评聘制度,拓宽优秀人才的发展空间,到2020年,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达550人、正教授达150人。

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健全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探索教学科研团队组织新模式,建立有利于团队发展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依托省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把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与打造学科专业优势有机结合,组建以学科方向为引领、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博士为中坚的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优秀科研团队;依托专业、课程和教学平台,培育打造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实现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突破,获批56个省级教学、科技创新团队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教育,强化师德考评,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优评奖等重要依据。严格师德底线要求,加大对违反师德行为的惩戒力度。定期开展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师德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弘扬高尚师德风范

专栏 2  师资队伍四化工程

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博士化、国际化、产业化和团队化工程,鼓励教师攻读海内外名校、名师、名学科博士学位;依托国家留学奖学金、省政府留学奖学金、省青年骨干教师境外研修计划等项目,加大出国(境)研修资助力度;通过青年教师工程(社会)实践博士进企业、短期挂职、考取资格证书等方式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主动、积极融入校内外教学科研团队。到十三五末,实现博士化率60%、国际化率20%

(三)强化人才培养应用型特色

坚持质量立校战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体设计,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主动对接区域支柱和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丰富专业集群内涵,增强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契合度。建立集群内各专业之间的衔接、融合机制,推进跨专业的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完善基于行业与岗位群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标准,建立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实施专业评估及动态调整,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更加契合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巩固卓越计划试点成果,大力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专业优势与特色。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本科专业10个左右,建成省品牌专业3个,10个以上专业申报通过专业认证与评估。以优异评价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按照资源集聚、分类多元、自主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淮工中兴学院、台商学院、淮商学院、国家农业科技园等为载体,搭建多元协同和多模式交融的大平台,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淮工中兴学院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对接岗位能力,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体系。打造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课程链,精选100门左右的课程面向企业招标,建成一批突出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的特色课程群。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引入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依托可视化教学平台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库和网上课程中心。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在线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完善分段培养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成国家在线开放课程5门以上,获批省级重点教材20部以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以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突破。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翔宇学院为平台,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推进教学与科研平台的集聚与整合优化,全力推进实践资源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平台新突破。加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以大学科技园、创客中心等为平台,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00个左右,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5000人次以上。

专栏 3  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依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淮阴工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办法》,通过持续建设,形成一批专业定位准确、教育教学思想先进、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建设与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在全国同类高校中领先且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或品牌专业群。通过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增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行业重大需求,实施科技攀升倍增计划,强化应用研究特色,打造高端科技平台新型智库,承接高层次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实现国家级项目和科研经费倍增,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打造高端科研平台进一步完善科研平台的建设、管理机制,赋予平台更多的发展自主权,增强平台汇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任务、产出原创成果的能力。加强对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培育点和现有省级科研平台的考核督查和奖励扶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立项建设新的省级以上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突破,新增6个省级科研平台,获批1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智库)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行重大项目招领制度,通过政策倾斜、资源集聚、重点培育,组织和引导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奖项,力争国家级科研奖项实现新的突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0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50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0项以上,获批发明专利400项以上,出版专著90部以上,发表SCIEI等检索论文1500篇以上,CSSCI源刊论文300篇以上,科研经费突破3.5亿元,力争达到4亿元。

增强服务地方能力。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一十百千工程,加强校政校企合作,构建政产学研联盟。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扶持产业,制定产学研合作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以学科群、人才群和信息群对接产业群,瞄准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和技术人才培训。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立足区域产业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率超过60%

专栏4  国家级科研成果培育工程

实施重大项目招领制度,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以重大应用研究为主导,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通过凝炼研究方向,整合科研资源,积极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创新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为大学创建提供有力支撑

  (五)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坚持学科龙头地位,推进“3511”行动计划,形成3个以上主干学科门类,打造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成10个以上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校研究生规模力争达到1000人。

优化学科结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及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学科为发展重点,重点打造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主干学科门类,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建好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省重点建设学科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省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工作,努力达到省优势学科申报条件,新增23个省重点学科。围绕地方特色资源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农学、交通等行业背景,深化学科特区建设,打造形成一批校特色重点学科,并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科建设,全面提升我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推进硕士学位点建设。加强现有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建设,确保以优异成绩通过服务国家特需项目验收;积极争取政策,拓展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和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达到3个以上。整合学科力量,达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条件,力争获批硕士授予单位。积极争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达到大学设置的基本要求。

彰显研究生培养特色。进一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对接,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设计、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加强实践考核评价,推进研究生课程和实践考核与特定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培养内容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机衔接、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机衔接,彰显学校专业硕士培养特色。

专栏5  硕士学位点拓展工程

在巩固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使专业学位点向其他工程领域以及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类别拓展,力争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达到3个以上,授予10个以上,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六)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

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拓展计划,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充分利用各类优质办学资源,提升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当中,积极推进中法学院建设,努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辟更多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到十三五末,友好学校总数增加10个左右,各二级学院均与12个国()外友好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合作交流关系,在68个专业中实现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获批12个教育部合作办学项目。

推动师生国际交流。大力推进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赴海外研修、访学,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建立3个以上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健全高层次海外引智机制,着力引进一批高水平海外学者和管理专家,提高外籍专任教师比例。落实江苏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使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大学生比例达3%以上,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鼓励申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争取国际科研项目资金的支持。加强与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合作,力争建成淮阴工学院教育国际交流区域服务中心。

发展留学生教育。落实留学江苏行动计划,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力度。成立澳大利亚留学生校友会,并切实发挥校友会的桥梁作用。完善留学生教育服务体系,申报淮安市外国人中华文化学习基地,吸引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实现来校长短期留学生达到300人次。

专栏6  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工程

加强与法国洛林大学、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的合作,充分利用法国高校一流教育资源,推动中法校际合作研究和访问交流,积极推进中法学院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机构交流合作,建立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和海外留学生源基地,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七)深化内部管理改革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治理能力提升计划,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与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部门的协同意识和服务效能,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

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按照权责相符、重心下移、统筹推进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学校与二级学院的责权利关系,赋予二级学院适当的办学自主权,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发挥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二级学院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通过发展规划、资源配置、考核评估、制度监督等手段引导二级学院工作,规范二级学院管理权力的使用,构建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精简高效的行政服务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教学、科研和育人的工作氛围,建设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环境,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完善教师配置机制,建立基于学科专业特点、岗位特性和岗位职责的教师分类管理模式,设计科学的分类评价标准,以岗位任务和聘期业绩考核为抓手,支持鼓励教师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改革人员经费分配模式,修订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完善分配机制,收入分配既要向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同时也要注重公平,让广大教职工共享学校事业发展的成果。

加强行政效能监督检查。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注重发挥其辅助决策、服务基层和督察督办的职能,提高管理绩效和服务效能。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维护行政纪律,加强和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保证学校各项决策政令畅通,为学校发展和改革提供服务保障。

专栏7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工程

稳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淮阴工学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以及目标责任制管理相关办法,坚持权责相符、重心下移、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宏观统筹协调、二级学院相对自主运行的两级管理体制,发挥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八)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坚持文化铸校战略,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积极践行淮工精神,实施校园文化品牌提升计划,切实发挥大学文化引领风尚、陶冶师生、推动发展的作用,为推进乐业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强化精神文化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中国梦教育。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和明德尚学、自强不息的淮工精神,积极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不断丰富淮工精神和校训的展现手段与宣传方式,切实提升大学精神文化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加强对学校办学历史的总结、宣传与传承,扎实做好校史编纂工作,在全校师生中普及传唱校歌,发挥校史校歌育人作用,打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推进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品牌文化创建活动,建设书香淮工美丽淮工和谐淮工。积极打造学习周恩来精神主题教育精品工程;办好科技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设江淮论坛,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各类报告和讲座,培育打造体现淮工特色和师生价值追求的文化活动品牌。积极开展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学工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省文明单位建设成果,建成省文明校园。

完善校园文化设施。科学规划校区功能,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的建设与管理。完善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出台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规范使用学校名称、标准色、标准字体以及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标识,加强学校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加强文化景观规划与建设,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彰显学校文化内涵。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建设生态美丽校园。

专栏8  校园文化精品工程

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打造周恩来精神育人文化品牌。将周恩来精神的学习宣传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必修课程;组织新进教师和新党员到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定期举办周恩来精神报告会;每年度定期开展学恩来精神,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学习周恩来精神融入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为推动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依法办学

认真实施学校章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健全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严格依法依规招生,保证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和校务公开,依法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深入开展校园七五普法工作,全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营造知法守法良好氛围,努力打造法治校园。

(二)完善公共服务

加强智慧校园建设,重点推进数据整合、资源共享、系统集成,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师生员工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完善图书文献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文献资源结构,改善环境条件,提高图书资源使用效率。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馆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便捷化、共享化和网络化,建成省五星级档案室。加强后勤队伍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重点做好食堂、宿舍及校园运行保障等工作,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满意的服务。着力推进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精细化、制度化、智能化和规范化,抓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建成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

(三)优化资源配置

坚持开源节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经费筹措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基金会在社会资金筹措方面的作用。健全和完善学校资产管理制度,理顺与校办产业的关系,确保学校资产高效利用和保值增值。科学配置和使用资源,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将学校的资源集中投向对学校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够产生显著效益和标志性成果的领域。完善财务内控机制,强化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进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降低学校管理和运营成本。

(四)推进民生改善

关注师生员工诉求,认真解决广大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大帮扶力度,做好学生奖、助、贷、补、免工作,为学生健康顺利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升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增强学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竞争力。继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新建学生宿舍食堂等校舍40000平方米,完成北京路校区学生宿舍、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等改造工作,完善学生生活区服务设施和物业管理。统筹推进青年教师公寓和人才公寓建设,不断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完善教职工医疗保健机制,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生活,协助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五)加强党的建设

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省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的意见》精神,深入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认真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组织建设,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程;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和大学生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落实中央关于统战工作的决策部署,团结各方面力量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党政管理干部培训领航计划,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干部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两个责任,着力构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打造廉政勤政、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附件:1.规划文本相关名词解释

     2.“十三五”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解读

 

附件1  

 

规划文本相关名词解释

 

 

1.“双十协同”:境内打造10个协同共建平台、境外打造10个协同共建平台。

2.台商学院“九个一”工程:指在台商学院建设过程中,着力建设一个阵地(淮安台商学院)、一支队伍(工作班子、研究团队)、一个报告(台商经济发展报告白皮书)、一个计划(人员交流计划)、一只基金(200万/年)、一个基地(国家级两岸大学生交流基地)、一个孵化器(两岸高校先进科技成果孵化器)、一个工程(10万台企员工教育培训工程)、一个网站(台(淮)商在线),简称“九个一”。

3.苏北发展研究院“三方协同、五方共建”:“三方协同”指淮阴工学院、省社科院、省政府研究室三家单位作为主体协同支撑苏北发展研究院建设;“五方共建”指联合淮安市发改委、徐州市社科联、盐城市委党校、连云港社科院、宿迁市社科联五家单位共建苏北发展研究院。

4.“一十百千工程”:指1位校领导和相关二级学院对接淮安市一个县区,共10个县区,每年实现横向科研经费增量100万元左右,全年实现横向科研经费增量1000万元左右。

5.“翔宇英才”计划:指引进培养领军人才5人,拔尖人才10人,骨干人才300人,海外人才、特聘人才各100人。选拔培养一批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力争获批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以上、省级人才项目15人以上。

6.“产教融合发展”计划: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广泛吸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精选100门左右的课程面向企业招标,建成一批突出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的特色课程群,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00个左右,申报通过专业认证与评估10个以上,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5000人次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60%。


附件2  

 

十三五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解读

 

 

淮阴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依据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和硕士单位、大学条件、乐业校园、同类领先的发展目标选取,参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共选取50个主要指标,其中硕士单位指标16个,大学条件指标21个,乐业校园指标8个,同类领先指标5个。

现将各指标内涵及目标值说明如下:

1.主干学科门类。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主干学科门类建设情况,根据硕士授予单位要求和大学设置标准,确定目标值为3个以上。

2.省重点学科。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省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根据省新一轮学科评审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5个。

3.国家级科研平台。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情况,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值为1个以上。

4.国家级科技奖。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取情况,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值为1项以上。

5.国家级科研项目。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值为300项以上。

6.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6个。

7.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智库)。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省级人文社科基地、智库建设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12个。

8.省级教学、科技创新团队。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高水平团队建设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56个。

9.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取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20项以上。

10.省部级科研项目。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500项以上。

11.科研经费。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科研经费获取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值为3.54亿元。

12.发明专利数。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科技活动成果质量情况,一定程度体现学校科研能力对社会的贡献度,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400项以上。

13.三大检索论文。指SCIEIISTP三大检索所收录论文数量,主要反映学校科技研究学术水平与成果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1500篇以上。

14.CSSCI源刊论文。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刊论文数量,主要反映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学术水平与成果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300篇以上。

15.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指已转化应用研究开发成果数与应用研究开发成果总数的百分比,主要反映学校产学研结合程度和社会服务能力,省教育现代化目标值为80%,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60%

16.“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指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数与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主要反映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情况,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确定目标值为60%

17.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规模。指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本科学生数,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20000人。

18.研究生在校规模。指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研究生人数,主要反映学校自主培养的研究生规模,大学设置标准要求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在校生总数的5%”,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值为7001000人。

19.留学生规模。指在学校就读的长短期留学生人数,主要反映学校留学生情况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300人。

20.继续教育规模。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继续教育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10000人。

21.硕士学位点。指学校拥有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主要反映学校硕士学位点建设情况,大学设置标准要求硕士点数不少于10,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值为10个以上。

22.国家级教学平台。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国家级教学平台建设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值为12个。

2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获取情况,大学设置标准要求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值为1项。

24.专业认证与评估。指达到(获得)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数量,主要反映学校工程教育质量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10个以上。

25.国家在线开放课程。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5门以上。

26.省级教学成果奖。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励获取情况,大学设置标准要求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值为5项以上。

27.省级以上重点教材。指获批的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教材、规划教材数量,主要反映学校课程建设成效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20部以上。

28.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指学校具有在境外学习(含实习)半年以上经历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百分比,主要反映学校学生走出去情况,省教育现代化目标值为3%以上,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与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保持一致,目标值为3%以上。

29.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指学校学生获得的省级以上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奖励数量,主要反映学校学生实践创新与创业能力,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5000项以上。

30.国家级人才计划。指学校引进培养的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等国家级高端人才数量,主要反映学校高端人才引进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1人以上。

31.省级人才项目。指学校引进培养的省创新创业人才奖、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省青蓝工程、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省特聘教授、省双创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数量,主要反映学校师资队伍省级人才项目建设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15人以上。

32.专任教师博士研究生率。指学校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主要反映学校专任教师博士化程度,省教育现代化目标值为60%,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与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保持一致,目标值为60%

33.正教授职务专任教师数。指学校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数量,主要反映学校正教授职务专任教师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值为150人。

34.境外学习经历(1年以上)的教师比例。指学校具有1年以上(累计)境外学习、进修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主要反映学校教师走出去情况,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意见目标值为20%,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与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意见指标保持一致,目标值为20%

35.聘用外籍(境外)教师比例。指学校聘用的外籍(境外)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主要反映学校师资来源的国际化程度,省教育现代化目标值为1.5%,结合学校实际并考虑到增长性,确定目标值为2%以上。

36.教师海外培训基地。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推动教师交流、加强海外基地建设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3个以上。

37.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主要反映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用房生均建筑面积情况,该指标大学设置标准要求不低于20,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与大学设置标准一致,目标值为20以上。

38.完成北京路校区改造。指完成北京路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学生浴室等改造工作,改造面积目标值为50000

39.校舍。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情况,新建校舍面积目标值为40000

40.青教公寓、人才公寓。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情况,该指标为定性指标,目标为完成青年教师公寓和人才公寓建设工作。

41.教职工收入。该指标主要反映教职工收入情况,该指标为定性指标,目标为稳步提高。

42.扶困助学覆盖率。指接受帮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身心发展困难学生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身心发展困难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主要反映学校困难学生接受帮扶情况,省教育现代化目标值为100%,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与省教育现代化目标保持一致,目标值为100%

43.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为年终就业率,指每年截止1231日高校已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数与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主要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省教育现代化目标值为90%,结合学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确定目标值为96%

44.师生对学校满意度。该指标在参考省教育现代化学生对学校满意度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主要反映师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为主观感受指标,省教育现代化目标值为90%,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95%以上。

45.省文明校园。该指标主要反映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情况,为定性指标,学校已被评为2010—2012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结合实际,确定目标为保持省文明校园称号(高校文明单位称号十三五期间改为文明校园称号)。

46.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指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为同类高校率先突破。

47.国家级平台总数。指学校获批的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数量,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为同类高校数量领先。

48.协同共建平台。指学校与政府、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协同共建的平台数量,主要反映学校拓展深化协同共建工作成效,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值为20个以上。

49.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数量。指学校与海外教育机构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数量,主要反映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为同类高校数量领先。

50.学校综合实力排名。指学校的综合实力排名情况(以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为参考),主要反映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提升情况,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目标为提高80100位。

联系电话: 0517-83591010; 传真0517-83524666 | 管理登录
淮阴工学院 © 2018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邮编: 223003